eDen  伊顿书屋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Richmond, BC V6Y 1Y8
Canada

  • Home 主页
  • Readlogue 读书Click to open the Readlogue 读书 menu
    • Etymology 字源
    • Words 辞汇
    •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 Story of the Stone 再读红楼
  • Travelogue 行路Click to open the Travelogue  行路 menu
    • Photo Gallery 影像画廊
  • Translogue 翻译Click to open the Translogue 翻译 menu
    • Translation Notes 译园随笔
  • Creatlogue 创作Click to open the Creatlogue 创作 menu
    • 《玉人来:黄静英传》
  • About eDen 简介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对于今天的汉语使用者来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文言文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了。但说到诗词,还是觉得文言文来得更为简洁凝练、意味隽永。也许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文言文的诗词相较于现代白话诗,历史悠久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每个汉字穿过长长的历史将浩如烟海的古籍、历史传说、民俗民风钩连起来,无论是独立使用还是蒙太奇叠加,都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是最适合于诗歌这种朦胧艺术的。诗人可以模模糊糊地表达,读者可以朦朦胧胧地理解。选字遣词更多凭着诗人的感觉、意趣和境界。古风古韵便是来欣赏这古诗古词中的风致韵味。

2018.05.08

民国 吕碧城 《生查子》

清明烟雨浓,上巳莺花好。游侣渐凋零,追忆成烦恼。    
当年拾翠时,共说春光好。六幅画罗裙,拂遍江南草。

这是一首清新俏丽的小令,描写小女生为生活改变而烦恼的小心情。应为吕碧城早期的作品。

生查子:词牌名。此调异名颇多,又名《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考正白香词谱》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后从省笔作‘查’。五言八句,唐时作者,平仄多无定格……至宋以后始奉魏承班一首为律。”从现今的文献来看,《生查子》应该是五代词人始做。文人词始见于晚唐韩偓所作。《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代表作有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等。

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古代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汉代及以前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为祓禊活动的确定时间。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多逢三月初三,但每年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此后三月三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旧俗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一个暮春踏青,一个暮秋辞青。

拾翠:古代妇女游春时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

六幅画罗裙:指用六幅丝罗缝制而成的裙子。多幅裙,一般裙摆较为宽大而长,多褶多迭,应是比较奢华的服装。六幅裙,八幅裙,十二幅裙等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因费衣料,朝廷曾下禁令:“女子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2018.05.15

北宋 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这首十分浅近的《生查子·元夕》被认为是最有名的一首生查子。特别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更是人口能诵。 这首小令与唐朝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七绝异曲同工,都在写物是人非之感。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有欧阳修和朱淑真两种说法。但“泪湿春衫袖”一句好像更让人联想到一位男子以袖拭泪,怀念去年人。这若是位闺阁女子的话,按当时的标准恐怕就要用个“帕”之类的字眼了。
不知为何,网上大多数的注释都将这首词解为词人在怀念去年元夕约会过的女子。而从词本身来看,完全可以理解为在怀念一位感情很好的亲朋故友。尤其是元夕原是元月中家人团聚的节日,本就不同于一年之中晚些的清明或者上巳之类的踏青游戏的节日。也许是那句最著名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现代人想来很容易联想到傍晚浪漫的约会。但若一提“约”便是浪漫的话,不知道读到英文里的“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somebody"时该如何翻译成中文。
无论如何地浅近,关于诗的理解还是难免会有一家之词的嫌疑。


2018.05.28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意旨、意义、意趣,便不在这里多费唇舌了。有兴趣的读者自会自己去读。只贴上中国唐代最著名的一首“印象派”朦胧诗:

唐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什么,古往今来讨论的不要太多。这里只选编历代文人笔记中的几段评论。

1.黄朝英《缃素杂记》: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2.吴瑞荣《唐诗笺要》:即用黄帝命素女鼓五十弦,悲不自止之意。中四句曲尽情致。

3.韩致光《五更》诗云:“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即是此意,别无深解。

4.吴乔《围炉诗话》: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

5.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云: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瑟之弦遂五十邪?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

6.黄叔灿《唐诗笺注》: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2018.06.08

辛弃疾的《生查子》之一

百度百科对《生查子》词牌作如此讲解:“《尊前集》中注《生查子》为商调,其句法整饬,因而音韵颇为铿锵。又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更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因此《生查子》调最易于抒发怨抑之情。因而唐五代到北宋此调多写恋情,又以怨叹感伤居多。但在后来有了新的变化,南宋后用此调抒怀则尤现劲健。”

因此,便在网上搜索唐宋诗词名家所作的《生查子》。结果发现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过许多首别开生面的《生查子》,正可以担当上面所说的南宋之后《生查子》劲健抒怀的风格,将《生查子》的怨抑之风翻转得颇有功力。其中最爱之一便是《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它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温馨活泼的春雪歌饮图,可说是关于雪写得最有趣的诗词之一。

宋 辛弃疾 《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雪儿偏解歌/饮,只要金杯满。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这首小令当中,除了第四句“楚些裁成乱”之外,整篇的文字可以说是非常之浅近、自然、流畅,然而丝毫不影响文字生动、活泼、丰富的意义表达。

第一句中“漫天”写出了雪之大;“春”表明了下雪的时节是早春;第二句中,“半”既可以解为梅花半开,更可以令人联想到大雪落在梅花上,只遮盖了”半边梅花和梅枝的情景。对于任何一位曾经赏过雪景的人来说这个意象很容易联想到。“才抵”还可以理解为刚刚落到梅花上便已是“雪压梅花半”的一幅红白相映衬的画面了,这又进一步注释了前一句中的雪大之意。第三句中,词人用了“雪边人”而不是“雪中人”,便指出了人在廊中赏雪的情形。

第四句大概是该词中对于现代人来说最不易解的一句了。楚些一词来自《楚辞 招魂》篇。因为这首诗中每句都以一个“些”字作为句末语气助词,便如《楚辞》其它诗篇中常以“兮”字作为句中、句末语气助词一样,所以后来人们便用楚些来指代招魂歌。例如,宋 范成大《公安渡江》诗:“伴愁多楚些,吟病独吴音”;民国程善之《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莫倚巫阳歌楚些,杜鹃已唤不如归”。这里的“些”字不像通常表示“少许,一定数量”之意的“些”字读作“xie1”,而是应该读作 “suo4”,即简化汉字拼音声标体系中第四声的“索”音,或者繁体汉字声标体系中的“斯罗切,去声”。

乱字在这里的含义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纷乱、凌乱”之意,而是用了古意,指乐曲的末章。合起来看“楚些裁成乱”的意思便是这位“雪边人”竟将《楚辞 招魂》篇编成了的乐曲尾章的“乱曰”(这两个字读音是luan4 yue1,古意为乐曲末章的歌词)来歌唱。这便是在描写雪天赏雪伴歌的情景了。但谁知道呢,没准儿辛弃疾也与我们一样用“乱”这个多意字捎带上了“大雪纷飞乱”的意象。

从网上贴出的词来看,下阙首句有“雪儿偏解歌”和“雪儿偏解饮”两个版本。在“雪”字之后加一个“儿”字,既可以理解为昵称雪为“雪儿”从而表达了词人对雪的喜爱之意,又可以联想为一个人的名字从而将雪拟人化。读者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必然不断萦绕在雪和雪儿两个平行又有交叉的形象中,也因此丰富了词句的涵义,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采用“解歌”的版本,便是与上句“楚些裁成乱”相连,意思是说“雪儿”居然听得懂招魂歌,纷纷响应着飘过来,落进歌者的酒杯;还像一个劝酒的人一样,一定要把金色的酒杯满上。而“解饮”的版本则是与后一句“金杯满”相连,意思是说“雪儿”居然懂得饮酒,飘落进酒杯中似乎也要饮上一口;还像一个饮酒的人一样嚷嚷着只要把酒杯满上。这两个版本虽然意义稍有差别,但是都深得辛弃疾一向不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投射到所描绘的物体之上从而将其拟人化,并想像出自己与拟人化的外物之间的交流。

下阙第一句中的“偏”字与第二句中的“只”字联在一起,俏生生地写出了雪儿的伶俐和娇嗔。简单的两个字,用得到位便带上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令描绘的人事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中,翠袖就是翠色衣袖之意。翠色是一种浅绿的颜色,一般是女子常穿的服色,所以也指代女子。有了翠袖一句,可以坐实,词人的意思的的确确是要写一位女子在这场景中的,而不仅仅是他对雪的拟人化想象。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说下雪天寒冷,阑干因了翠袖而变暖了。至于翠袖如何与阑干暖联系在一起,作者没有具体写,也不可能写得那么具体。读者可以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来填补这里的空白。所以,我们不妨想象一位穿着翠绿色冬装的佳人,手扶阑干站在廊檐下赏雪。时间长了,她的手把阑干都捂暖了,而自己却不知道。她放手之后,词人也扶上阑干,才发现原本下雪天应该冰凉的阑干却是暖暖的,就像词人此时的心境一样。

这首《生查子》充分展示了一场漫天春雪给词人带来的快乐、明朗、温馨的心境。能够如此感受和描写雪之乐趣的词人,生活中一定不会是位刻板的人。而小令短短四十个字叙事、写景、状物、描情,还要兼顾韵脚的音律美。虽然用典不多,却能做到一字不浪费,且常常于一字之中带出多层次的含义,从而在平易的行文中传达出如此丰富、细腻的想象和情感。不得不佩服词人高超的语言掌控力和表现力。从中也可以体会到高水准的古典诗词简洁凝练却意味隽永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关于雪的题材有不计其数的篇章,而这一首却能别出心裁地切入,构思奇巧,令人过目难忘。

2018.07.08

辛弃疾的《生查子》之二

辛弃疾用《生查子》写过几首游山玩水的小令,同样别具一格。其中之一是这首《生查子 独游西岩》。西岩在江西上饶城南,风景优美。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宋 辛弃疾《生查子 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用白话文翻译出来便是:“青山高耸在那里,我召唤它,它不过来。你那么骄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到了年末大寒的季节,它叫我去山脚下的溪边小住。每天晚上,原本在山头高高天上的明月都会潜入青溪水中,听我读完《离骚》诗篇才离去。”

这一首《生查子》面上读来不过是写出了一幅山溪小居夜读《离骚》图。但与上面的那首一样,词人同样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投射到青山、明月上将它们拟人化,并写出它们像人一样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和交流。读者当然明白,在这犹如寓言一样简单又平淡的故事之外,词人自然有言外之意要传达。只是这样写来,便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且独具匠心了。

辛弃疾的独游系列还有一首《生查子 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把这两首独游词放在一起看,便知道词人虽然孤独却是一点儿也不寂寞。一个人与蓝天白云、明月清溪玩儿得不亦乐乎。要论苦中取乐,只服这位辛老先生。














2018.05.08 

古字遗韵

祓禊 (fu2 xi4):

中国古代民俗在三月三上巳节那天在水边举行的洗涤去垢,消除不祥的祭祀礼节,被称为祓禊。或濯于水,或秉火求福。

祓:《说文》,除恶祭也。《康熙字典》,又洁也,除也。【爾雅·釋詁】祓,福也。 【五音集韻】音廢,義同。

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集韻】音頡,義同。



Copyright 2015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Hosting by Turbify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Richmond, BC V6Y 1Y8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