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n  伊顿书屋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Richmond, BC V6Y 1Y8
Canada

  • Home 主页
  • Readlogue 读书Click to open the Readlogue 读书 menu
    • Etymology 字源
    • Words 辞汇
    •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 Story of the Stone 再读红楼
  • Travelogue 行路Click to open the Travelogue  行路 menu
    • Photo Gallery 影像画廊
  • Translogue 翻译Click to open the Translogue 翻译 menu
    • Translation Notes 译园随笔
  • Creatlogue 创作Click to open the Creatlogue 创作 menu
    • 《玉人来:黄静英传》
  • About eDen 简介

Readlogue                                                          读书

2018.04.28

                                                《她们灵魂里有香气》

2018年Readlogue上架的第一本书,不算新也不太旧 - 《她们灵魂里有香气》 是兰泊宁2017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十六位民国女子的评传。其实很早便在网上看到过这本书的介绍,最初是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近来有空,便在网上读了。

这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十六位女子包括了吕碧城、潘玉良、张爱玲、胡蝶、阮玲玉、林徽因、萧红、石评梅、周璇等等一长串响亮的名字。传记介绍了她们的生平。除了主要成就之外,更多的篇幅在于写她们所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仿佛这些女人的一生便是由那些与她们有纠葛的男人来填满的。所以有些评论认为这本书就是八卦。好在作者的选择中有几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依然展现出女子特有的智慧、才华和勇气的人物,又带着批评的眼光来评价几位女性悲剧中的个人因素。所以我想,作者的本意还是要揭去这些女性的名人光环,还她们以真实的人性,从而为当代的女性提供某种人生的参照吧。在她们的生平中,读者既可以看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也可以读到人生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至于这样的还原和批评你是否认同,便要读者自己来取舍了。

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评传提供的核心生平资料中窥见了从前不曾关注的几个有香气的灵魂。其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出生最早因此排在最前的吕碧城。这位天赋极高,诗词成就不亚于清末民初甚至后来任何成名文人的民国第一才女,却又是终身未嫁的民国第一剩女。她的诗词令我所知道的所有才女黯然失色。有人认为吕碧城之所以不像其他几位才女那样有影响力是因为她一直坚持用文言文写作而反对白话文。关于这位不世出的奇女子,会有另外的介绍。

除了几位已经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另一位让人称奇的女子是苏青。她是与张爱玲一起在上海沦陷期间走红的女作家,《天地》月刊的创刊人,代表作《结婚十年》。这位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写作、办杂志来养育子女的平民女子,是一位靠着一副粗粝的外壳在现实的泥潭中奋力挣扎,却用自己的笔来揭露和反抗的小才女。

读者也许不认同书中的评论,甚至一些津津乐道的故事材料。但从这些资料中,你也许会发现一些想进一步了解的东西。对于一本轻松的读物来说,能带来这样的收获,已经不错了。

吕碧城诗词

近来是真真被吕碧城的诗词惊艳了一把。这位13岁便有诗名的女子从少女时期起,无论是在应对个人生活中的挑战,还是诗词创作上,以及担任《大公报》女编辑、协办天津北洋女子公学、出任袁世凯秘书、辞官致富、留学海外、独自旅欧、客居他乡等等的经历中,充分展示出一位天赋极高,聪明绝顶,才气纵横,同时具有惊人美貌的不世出奇女子风范。而上帝也是公平的,这样的一位女子终生未嫁,成为民国第一剩女。后半生皈依佛教,倡导素食护生。

无论你怎样看她的一生,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之后,对于她身世的任何评论可以说都无关紧要了。这里只选择几首诗词以飨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去读一读《吕碧城集》,《晓珠词》和《雪绘词》等作品集。

《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云意已阑。棋罢忘言凭胜负,梦余无迹任悲欢。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恻绕吟坛。

《老马》 

盐车独困感难禁,齿长空怜岁月侵。石径行来蹄响暗,沙滩眠罢水痕深。自知谁市千金骨,终觉难消万里心。回忆一鞭红雨外,骄嘶直入杏花阴。

《浪淘沙》

百二莽秦關,麗堞迴旋。夕陽紅處儘堪憐。素手先鞭何處著,如此山川。        花月自娟娟,簾底燈邊。春痕如夢夢如煙。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華年。

《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清平乐》

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

《踏莎行》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2018.05.18

吕碧城与秋瑾

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安徽旌德人。她与秋瑾在清末民初并称女权运动的”女子双侠“。然而在中国大陆,秋瑾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吕碧城。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出生于福建厦门,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者和烈士,同时与吕碧城一样也是位面容姣好、颇有文采的女子。她在一次反对清政府的起义失败之后,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从容就义,年仅32岁。

吕碧城与秋瑾的交往起因于“碧城”这个名号。秋瑾也曾以碧城为号。所以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诗词文章谈论时政和女权问题引发轰动之后,秋瑾的亲朋好友都以为是秋瑾所为。这也引起了秋瑾对吕碧城的关注,并曾经于1904年在天津登门拜访过吕碧城。据说当时两人相谈甚欢,当夜秋瑾留住吕碧城处,与吕连榻而眠。此次拜访之后,秋瑾便不再使用碧城的号,而让与吕碧城专享。1907年1月留学日本归来的秋瑾曾经邀请吕碧城为她创办的《中国女报》撰稿。1907年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之后,吕碧城曾在美国报纸上用英文发表介绍秋瑾的文章。后来,吕碧城还曾写过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云韵》的诗:

“松簧交籁和鸣泉,合向仙源泛舸眠。负郭有山皆见寺,绕堤无水不生莲。残钟断鼓今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尘劫未消惭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

秋瑾早早离世,只留下一部后人辑集的《秋瑾集》。吕碧城的下半生皈依佛教,大多数时间旅居海外,在联合国倡导动物保护主义。最后于1943年1月24日60岁时病逝于香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吕碧城的诗词对于古典诗词的现代爱好者来说可谓一大宝藏。中国古典诗词公认的鼎盛时期在唐宋,之后鲜有杰出者出现。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诗人词人便如窖藏的美酒,年代越久远越好。如果发现近在清末民初,几乎与我们同时代的诗人中有可以媲美唐宋诗人的作品和人才出现,自然感觉惊奇。更何况,这位还是个女子。而这位女词人在拥有古典素养的同时,又非常具有现代精神。她不仅进行着现代人的生活,出任报纸编辑,协办女子学堂,出任公职,经商致富,出国留学,定居海外,游历欧洲等等,还大规模地将现代生活用文言写入诗词。也许她的诗词可以为古典诗词在现代的复兴带来一些启迪和鼓励。

《临水照花》
歌词作者:昭朔琰 诗宸

一看桃花自悠然,蕊寒香冷栖碧山。房栊静,桃花仙,醉来花下眠。
二月桃花临水看,坐看红树心自闲。花酒间,人窥鉴,桃花簪。
三生桃花绘成扇,石矶西畔问渔船。恨偏长,话斜阳,临水应红妆。
四叹桃花入梦寒,酒盏花枝贫者缘。清宵半,君应见,逸流年。

一场缘,两心定三生,四年离散;五更天,六曲动七弦,八夜无眠;
九连环,十里皆望穿,百年心寒;千般念,万般只无奈,醉眼冷看。

谁用浮云解聚散,君不知,长恨春归晚。
回首间,站在桥上抬眼看,只看见,桃花漫天尽飞散。

十里卷线桃花鸢,几重烟雨渡青山。看不够,晓雾散,轻红醉洛川。
百笔朱砂桃花钿,溪水青丝绕指转。转不完,浮生梦,共悲欢。
千年转世桃花伞,细雨落花人独看。唱不尽,相思阙,落鸿为谁传。
万阶前世桃花庵,几夜青灯为君燃。等不到,此门中,人同看。
万漪涟,千红染百衫,十转玉腕;九重天,八角枫七雁,六朝妄弹;
五鸾殿,四毓秀合院,三杯冷盏;两难言,一鸩酒落花,纤指倚栏。

人生若只如初见,奈何事,秋风悲画扇。
凝眸间,朱灯深院独步翩。
情何堪,照花临水并蒂莲。

2018.10.07

“子非鱼”与语境:
一个关于存在界、言名界和言指界的故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中文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了。一般被用来表示“一个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人”。这句话出自《庄子 秋水》,是该篇的最后一段。除了作俗语外,也经常作为一个有趣的逻辑思辩故事被引用。为了搞清楚“子非鱼”这个故事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专门找来《秋水》原文仔细阅读,然而却在不断扩大的阅读范围内发现,这个寓言随着语境的变化,所能启示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正好可以作为一个语义阐释与语境关系的范例。

一、“子非鱼”的文本意义

《秋水 子非鱼》一段的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个颇有趣味的逻辑思辩故事中,庄子首先随口说了一句:“是鱼之乐也”。惠子质疑道:“安知鱼之乐?”,庄子用惠子的思路反驳:“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马上打马随鞭上,用同样的思路证明了:“子不知鱼之乐”,将庄子引入自己设下的陷阱当中。庄子的反应也相当快,立马从坑里跳出来说:“请循其本“,并找出了惠子前后话语中的矛盾之处:“汝安知鱼乐”这个问题的意思等于说“汝知鱼乐,安?”,那么答案是:“我知之濠上也”。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从中可以看出两位对话者都是不一般的逻辑思辩家。故事最关键的转折点在“请循其本”一句。这里的“本”是什么意思,又有几个意思?从言说的表层来看,庄子指出是惠子首先说到“汝安知鱼乐”。既然已经知道“吾知之”,只是在问我“如何(在哪里)知道的?”。那么“请循其本”便是回到惠子最开始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已经承认惠子知道知道庄子”知鱼乐”这一事实。

所以,有些人认为“请循其本”是庄子在被对手带到沟里输了之后耍无赖的策略,随后又以一个无厘头的论点和回答扳回颓势。其实,仔细想想,庄子这句“请循其本”和后面无厘头的论点恰恰找到了惠子前后所说话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逻辑思辩/辨本质上来说便是运用基于存在界而创造出来的语言和概念在抽象的言名界里进行的逻辑推理论证。存在界即通常所说的万物/客观存在,一切具象的、可经验的存在等等。它包括了自然界,人本身,以及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言名界是专指人类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工具所创造的一切关于存在界的记录。作为具象存在的文字/语音记录,言名界本身也属于存在界的一部分。我们单独提出言名界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和专注于对人类语言这一工具的观照和论述。言名界的语言和概念大多源于存在界,却具有独立于存在界、仅仅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意识中的可能性。言名界的语言和概念大多源于存在界,却具有独立于存在界、仅仅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意识中的可能性。言名界可以抽象地反映存在界,并通过具象的书写和语音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反映、表达和交流对存在界所具有的意向性所指命名为言指界。

言指界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言名界的语言符号所显化的、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关于存在界的觉悟,虽然与存在界紧密相关,却很可能违背原本意愿地与之不同。相对于显性、具象的言名界而言,言指界是隐晦、抽象且变动不定的。言名界名词概念与言指界意义的理想关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而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逻辑思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言名界对存在界进行适当而充分的表述,从而创造出一个适当而充分的言指界,同时保证这种表述在言名界内是逻辑自洽,即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思辩最大的失败往往不是言名界、言指界与存在界的脱节,而是在言名界之内存在不合理的自相矛盾。从另一方面来说,要证实或证伪一个言名界的命题,光指出它所隐含的言指界意义与存在界的脱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言名界范畴内证明它的逻辑合理或者不合理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请循其本”一句话正戳中了惠子的言名界表述中前后自相矛盾之处。所以从逻辑思辩的角度来说,正是这句话成为庄子转败为胜的关键。那么再来看看惠子究竟在哪里前后自相矛盾。惠子将庄子带到沟里的推论是:我非子,所以我不知子;子非鱼,所以子不知鱼。庄子在反驳时没有去纠结我、子是人,不是鱼之类的问题,而是回到惠子之前的问题,指出在他一开始问“汝安知鱼乐”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承认“汝知鱼乐”,但后来却又通过言名界逻辑推理推出“汝不知鱼乐”的结论,造成了“汝知鱼乐”与“汝不知鱼乐”两个自相矛盾的言名界命题同时存在的致命逻辑问题。庄子敏锐地指出惠子“汝不知鱼乐”这一命题的言指界意义已经偏离了他在一开始问题中所暗示的“汝知鱼乐”这一命题的言指界意义。所以,“请循其本”从逻辑层面来说指请回到你问那个问题时的言指界意义,以避免前后逻辑矛盾。

《秋水》一篇的寓言止步于此,没有具体解释两个命题言指界意义的不同到底是什么。这里不妨试着往下再推演一步。在“子非鱼”的故事中,惠子是第一个使用“知鱼之乐”命题的人。也就是说是惠子首先引入“知”这个言名界概念的,而这个“知”在他的两个命题中具有不一样的言指界意义。“汝知鱼乐”中的“知”不等于后面“汝不知鱼乐”结论中的“知”,虽然它们使用了同一个字。这便是惠子逻辑自相矛盾之处的根源。

前一句中的“知”是与庄子的第一句话“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相联系的。这里的“知”是指庄子看到鱼在濠河水中游得从容,于是将自己作为人在姿态从容时所具有的“乐”的情绪体验投射到鱼身上,进而认知鱼的心情也是“乐”。这样的情感认知方式是人类经常使用的,尤其是在认知他人的微妙情感之时,几乎是最常用,最可行,也通常比较可靠的情感认知方法。相对于把它运用于同种属、可语言交流的人与人之间,将这种观察加通感的投射式情感认知方式用于跨种属的人与鱼之间,这种投射式认知的结果可能更不可靠,最主要的是根本无法证实或证伪,即无法证实/证伪其“知”与“不知”。但是,惠子作为具有且同样仅具有这种对鱼类进行情感认知的方式的对话者,原本完全能够与庄子在“是鱼之乐也”的言指界含义上达成共识。然而惠子却在“子非某,故不知某之情感”的逻辑论证中推出了“汝不知鱼之乐”的结论。

惠子后来这个“汝不知鱼之乐”命题中的“知”所讲的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认知方式,即融入体验式的情感认知方式。从理论上说,除非一个人像传说中的鬼魂附体一样,拥有了另一个人全部的感官和意识并且经历了完全一样的经历,他/它是根本不可能真正“知”另外一个人的情感的。换句话说,一个认知主体只有完全变成另外一个认知主体,不论是同类的人,还是不同类的鱼,才可能真正地“知”他/它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命题里谈论的是“乐”这种情感,所以这里谈论的“知”便也局限于对情感这种主观之物的认知,而不讨论对于客观外物的认知问题。)这里不讨论这种附体在存在界的真实可行性问题,只关注这样的从内部融入体验式的认知方式(自知)是与上面讨论过的从外部投射体验式的认知方式(他知)原本就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言指界意义,却被统一于“知”这样一个表面看似同一的言名界概念之中。而惠子前后两个言名界命题恰恰使用了“知”所包含的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言指界意义。

使用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认知方式的同一言名界概念“知”为惠子在交锋中进行偷换概念的游戏提供了可能性。从道义上说,既然惠子首先使用了这种诡辩术,那么庄子随后有些耍赖地要求回到原来逻辑更为合理的“知”的言指界意义上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从逻辑思辩上说,庄子能在被带跑之后脑子急转弯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也算是很机智了。况且他在接下来给出的答案中也抖了个机灵,把惠子的问题“汝安知鱼之乐”中的疑问词“安”也来了个概念偷换,明明知道问的是“如何”偏偏给回答成“在哪里”。

当然,《秋水》是庄子和他的学生们写的。如果换成惠子和他的学生们来写这个故事,可能写法就大不一样了。即使一样,大概也不会停止在这里。惠子大可以接着往下耍赖,否定庄子立论的基础“汝安知鱼乐”等于“汝知鱼乐,安”,诡辩“安知”不是“如何/哪里知”的疑问句,而是读轻声“怎么知”的反问句,那么他所用的前后两个“知”的言指界意义便相同,都是指内部融入体验式情感认知方式,不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惠子这样做的可行性在于,虽然言名界是显性具象的,言指界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却如情绪、感觉之类可以是非常主观的东西。

由于像“安”这样的多指向性符号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言名界符号与言指界意义的唯一性依赖于诸多语境元素的综合界定才能确立。除了通常所论的文本语境、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交流语境等等之外,有些学者还引入思域语境的概念来阐释“子非鱼”这个寓言的寓意。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语言工具的使用过程便是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书写和语音符号对存在于意识中的、对于存在界的觉悟进行表达、交流和解读(coding, communication and decoding)。而这些在言说发生之前便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对存在界的觉悟被有些学者称为思域语境。虽然思域语境也具有对语言符号意义(言指界)的限制作用(因而也被视为一种语境),但与附属于言名界(语言符号本身)且需要通过言名界得以显示的言指界相比较,思域语境更多属于认知范畴,且具有可以不经语言描述而达到的认知预明性和自明性,因而比言指界更为隐蔽。

人类通过言名界进行认知、表达和交流的时候,只有在思域语境达成一致的情况之下才是有效的。我们写文章、说话就是一个将隐性的言指界以清晰的逻辑呈现于显性的言名界的过程,也就是在言名界运用一些语言概念不断地描画、说明、界定、呈现另外一些语言概念的言指界意义的过程。而阅读、理解则是通过显性的言名界表达使认知主体理解到作者/说者所指向的言指界意义,也就是使得认知主体的思域语境与文本传达的思域语境达成一致的过程。言名界作为工具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一个言指界以准确而充分地表达存在于思域语境中的觉悟,但其所创造的言指界却存在与思域语境不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在“子非鱼”的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交锋便在于两人的思域语境没有达成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在各说各话,尽管他们的例子不同于一般的情况,是有意为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子非鱼”这个寓言的文本意义,它不只是在说“一个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人”,或者需要保持言名界概念的逻辑自洽等等,其实还在说言名界是多么地不可靠呀。

2018.10.10

二、“子非鱼”的文本语境意义

第一节讨论的是“子非鱼”故事的文本意义。这里所谓的文本意义(或者说字面语义)即指将一段文字脱离了上下文语境,脱离了它产生的历史社会语境,仅仅通过独立地阅读文本本身便可以得到的言指界意义。第二节要讨论的是将这样可以被独立阅读的故事文本放回到它的上下文语境当中,可以得到的更多的言指界意义。

在《秋水》篇中,紧接在“子非鱼”一段之前的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庄子和惠子二人的。原文如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子非鱼”中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是否就发生在庄子前往梁国见惠子的同一次拜访之中。如果不是,那么读者可以把“子非鱼”与“惠子相梁”分开来看成两个独立的文本,像在第一节中那样去解读“子非鱼”。但是因为“惠子相梁”紧接在“子非鱼”之前,它们之间不仅前后连属且主角一致,读者的解读习惯难免会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文本语境而将它们联系起来理解。文本阐释者在解读文本时会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便是在言名界把两段文本放在一起(juxtaposition)常常不是偶然而无意义的。所以即使这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同一次拜访之中,即在存在界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那么解读者仍然可能合理地假设《秋水》的作者将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旨在创造出一个只有在言名界存在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手法在运用视听元素的视听艺术界的例子被称为蒙太奇(montage), 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界的例子被称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这一节的论述假定《秋水》的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文本叠加(juxtaposition)的手法,即他在暗示庄子惠子同游发生在同一次拜访之中。那么“子非鱼”故事中二人对话的言指界意义在“惠子相梁”这段本文语境的观照之下岂不是更为层次丰富。试想惠子与庄子,无论他们是朋友关系、利益相关者、或者二者兼有,刚刚经历了“惠子相梁”中的误会——惠子误信谗言,由于“恐”而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结果庄子来了却毫不留情地对他说:你这梁国相的位置对于我来说不过是腐鼠而已,我根本看不上,我眼里只有梧桐、练实和醴泉——这时候,两人一起出游,庄子对惠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文本阐释者读到这里,难免不会像庄子看鱼一样,运用外部投射体验式的情感认知方式从对话者情感的层面上去解读“子非鱼”中唇枪舌剑的交锋。读者在“子非鱼”的文本意义之外会自动脑补两位对话者之所以会如此说话的情感原因。嗯,好吧。也许这位处处占先的庄大哥在濠梁之上抖的那个无厘头机灵不过是在以撒娇的方式安抚与他相爱相杀的惠小弟那颗受伤的玻璃心。读者不仅能够从中领悟更多“子非鱼”文本对存在界中对话者之间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指向性意义,也会对两位主角自身的才华、能力、个性等形成认知。

那么,庄子的“请循其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认知一个人的本性之意。在“惠子相梁”故事之前,还有另外一段关于庄子的故事。原文如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把“惠子相梁”与“子非鱼'的故事放在这段“曳尾涂中”的文本语境当中,便很容易读出遵循人的本性之意。

这三段关于庄子的故事是《秋水》篇末“夔怜蚿”,“孔子游于匡”,“公孙龙问于魏牟”和“庄子钓于濮水”四段寓言中的最后一个。这四个故事分别从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世事人命、求学、出世识人等方面说明物各有性,需“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的道理。放在这个层面来看,“请循其本”也便是请“反其真”之意。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庄子已经成了逸世高人的老祖宗之一。《秋水》中所记载的关于庄子的故事也被作为他藐视权贵等等的例子而经常为后人引用。然而,如果把这些故事放到《秋水》全篇的文本语境中来看的话,将它们作如此解读其实恰恰违背了《秋水》的含义,大有断章取义之嫌。《秋水》通篇通过求道者河伯与传道者北海若之间的问答阐明了1)不可拘泥地看待大小、贵贱、精粗、是非、治乱等等具有价值判断含义的名词概念;2)尊重万物自然本真之器、之功、之性、之技,无我无私以待万物自化;3)达理明权以保身。为了阐释”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之理,北海若甚至提到不贱贪污、佞谄,不劝爵禄,不辱戮耻,因为是非、大小之分难辨,结果便是“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在这样一个”齐物为一“的价值观观照之下,哪里只是简单的藐视权贵啊。

《秋水》一篇虽未直接明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但其相对地看待大小、贵贱、是非等价值判断的观点、举例、论说可以看作是对老子之学的阐释与发挥。在这样的文本语境中,庄子的“请循其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言名界有时是如此苍白无力和繁琐累赘,还是回归到那个不为名相所累的存在界吧。

2018.11.21



(未完待续)

 


      


     


      

 

 

《她们灵魂里有香气》封面

图片来自网络
Source:the Internet

 

 

 

 

 

 

 

 

 

 

 

 

 

 

 

 

 

吕碧城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Source: zh.wikipedia.com

吕碧城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Source: zh.wikipedia.com

 

 

 

 

 

 

 

 

 

秋瑾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Source:zh.wikipedia.com

Home  主页

Readlogue  读书

    Etymology  字源

    Words  辞汇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Story of the Stone  再读红楼

Travelogue  行路

    Photo Gallery  影像画廊

Translogue  翻译

    Translation Notes  译园随笔

Creatlogue  创作

    《玉人来:黄静英传》

About eDen  简介

Home  主页

Readlogue  读书

    Etymology  字源

    Words  辞汇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Story of the Stone  再读红楼

Travelogue  行路

    Photo Gallery  影像画廊

Translogue  翻译

    Translation Notes  译园随笔

Creatlogue  创作

    《玉人来:黄静英传》

About eDen  简介

Home  主页

Readlogue  读书

    Etymology  字源

    Words  辞汇

    Poetry Classics  古风古韵

    Story of the Stone  再读红楼

Travelogue  行路

    Photo Gallery  影像画廊

Translogue  翻译

    Translation Notes  译园随笔

Creatlogue  创作

    《玉人来:黄静英传》

About eDen  简介

Copyright 2015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Hosting by Turbify

Ayzenth Global Concepts Inc.
Richmond, BC V6Y 1Y8
Canada